
今天总结这篇文章, 链接如下: Kaivan Munshi, Strength in Numbers: Networks as a Solution to Occupational Trap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ume 78, Issue 3, July 2011, Pages 1069–1101, https://doi.org/10.1093/restud/rdq029
文章摘要: The “new classical” theory states that families in low-skill occupations with low levels of human capital can stay poor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while families in high-skill occupations with correspondingly high levels of human capital stay wealthy, despite being endowed with the same level of ability on averag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form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the community-based network—through which families belonging to the same neighbourhood or kinship group can bootstrap their way out of such low-skill occupational traps. The insight from the dynamic model that is developed is that once they form, new networks providing mutual support to their members and substituting for inherited parental human capital and wealth will strengthen most rapidly in historically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generating a correspondingly high level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hese predictions are successfully tested using unique data from India.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coupled with an emerging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networks and migr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mo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restrictive traditional networks decaying even as new networks supporting collective mobility form and strengthen over time.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处于人脉劣势地位的k群体, 成功跻身商界奇才永流传. 如何摆脱拼爹的困境, 群体如何互帮互助帮你实现脱贫致富. 这篇文章也解释了下图: 即为什么k群体从商, 不怎么拼爹. 而在1970年代前, 他们还默默无闻.
先讲一下这篇文章的逻辑, 就当故事听好了. 这样下次总结一个简单的模型也就懂了.
在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 一个人想要经商, 比如从事钻石行业, 从某种程度讲, 是需要拼爹的. 一个粗糙的钻石, 要变成情侣手上的戒指, 是需要时间和距离的. 首先, 它需要被海外原材料供应商开采出来, 其次它需要被本国钻石商打磨雕琢, 然后再由零售商卖出. 因为钻石又小又碎, 像玫瑰花市场一样, 很难写成文的合同, 交货和支付也经常有时间间隔, 这些使得商人们并不能放心的进行交易, 尤其是在不熟悉大洋彼岸的供应商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 印度钻石商人一般会通过人脉网, 选择海外的熟人来进行买卖, 甚至让自己的孩子在海外开分店, 从事原生钻石的供应; 亦或者和陌生人订立长期的买卖关系, 搞一个重复交易博弈论, 你一旦骗我, 你就完了, 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然而, 长期的买卖关系虽然可以维持商业关系, 但是也限制了供应商的多样性, 而钻石商人希望供应商多样, 从而提高自己钻石的多样性和质量.
如果我们将工业化看作是脱贫的一种方式, 那些从事农业的人, 他们如何跻身收入更高的商业, 比如钻石行业呢? 这篇文章假设, 人们按照能力选择职业, 因为商业的收入比农业高, 所以高能力的人自选择进入商业. 但是同时, 因为父辈能让孩子继承一些例如人脉啊等社会资本, 因此, 如果孩子选择和父辈同样的职业, 就会有额外的效用. 比如, 父辈是钻石商人, 那么他可能给孩子教授钻石行业经营经验, 给孩子搭建人脉等, 所以孩子从事钻石行业就有更大的优势. 正是因为这种代际传递, 使得有的人虽然天生是个骨骼清奇的商人苗子, 但是因为自己的家里没有这样的环境, 所以综合考虑一下二者的效用大小, 还是会选择农业. 这些人在这篇文章里, 就被看作是被代际耽误了的被困在农村的有能力的人.
但如果有一个足够大的冲击, 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末期, 澳大利亚矿区发现大量原生钻石, 提供了一个新的商业契机, 印度某些群体(k)的某些人抓住了这个机会. 当k群体的一些人, 当了企业家, 为他的群体在这个行业铺了一条道路, 那么他们同群体的人就像“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一样, 在自己小群体的互帮互助下, 随着时间变化, 有更多的人, 涌入钻石行业. 他们的父辈不需要经商, 因为群体的互帮互助, 就是拼爹的替代(substitute), 给将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此群体人额外加了效用, 弥补了拼不了爹的遗憾.
而如果这个群体的外界的诱惑(比如农业发展机会不太行), 或者说外界的选择比较少, 那么他们就更容易从事商业, 然后发展的更快. 如果他们刚开始有一个big push, 即足够大的一个冲击, 让几个人铺了路, 那么之后这个群体就会发展的更快.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模型预测是: (a) 群体人脉网会越来越雄厚, 尤其是在外界诱惑(其他选择)较小的情况下. (b) 拼爹(父辈是商人)的商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在外界诱惑(其他选择)较少的情况下. 同时对于模型的扩展, 因为印度人经常在自己种族内结婚, 所以婚姻也被当作是扩展人脉的一种方式. 所以这个模型同样也能预测, 拼爹的商人越来越少, 他们更多的倚重人脉网, 所以行业内结婚的人也应该更多. 也就是:
模型就看一下我的笔记吧,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文. 模型其实非常简单, 但我觉得主要是思路和如何从生活中看经济问题. kaivan munshi说, 他做这个研究, 首先去印度调研了两年, 然后和当地人交谈, 然后自己收集数据. 他认为做好的经济研究要问题主导, 不希望只是数据主导研究. 我觉得说的很对, 虽然我们年轻学者有找教职, 发表和tenure压力啊...
关键词: